您的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参政议政
关于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1日

我县有满、蒙、回、朝鲜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48%;现有灵山、惠七、厢白3个满族乡(镇)和正兰后头等19个满族村。我县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各民族乡镇村屯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遗留问题,村集体经济状况不佳,普遍存在集体债务。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思路不够解放,缺乏致富思路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二是特色经济产业化程度还不高。特色支柱产业不明显,还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而且种植业还是靠天吃饭。在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上缺少项目拉动,致使特色经济规模尚小,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化格局还不够明显。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如满族的皮影、刺绣、剪纸当前仍停留在保护层面上。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无论口传心授的皮影、还是手工艺品等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由于年轻一代都不感兴趣,愿意学习的人不多,而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五是满、回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失传。我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是满族和回族。目前,满族语言文字在当地早已失传,回族群众掌握回族语言文字的也是少之又少。六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民族乡镇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对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投入能力还很有限,无论在农业基础建设、环境建设投入以及在扶持项目发展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为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快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石。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公路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保障汽车、拖拉机以及大型机械的畅通。继续推进有民族特色的绿化美化工程,采取修建民族特色建筑、民族雕像、广场、围墙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少数民族村屯整体形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是建设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作为研究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场所,民俗博物馆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为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提供基础,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推广宣传,提高特色村镇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二、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民族特色文化是核心。一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通过穿戴民族服饰、举行传统节日庆典、分享民族美食等方式,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使每位村民都参与到民族特色村屯建设中来,成为民族特色村镇的代言人,产生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二是要打造民族特色产业。结合村镇实际,依托地域、人文、民族特色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农业、养殖业、电商业等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发挥好产业联动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通过产业带动,使村民获取经济收益,增加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村民参与建设少数民族村镇的内在动力。三是建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示范点。通过打造民族特色村镇样板,树立标杆,以点带面,产生示范效应。厢白满族乡前惠五村依托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发展筋饼加工、笨榨豆油加工、肉牛养殖和肉鹅养殖4个村集体产业项目,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为村集体实现收益年均150万左右,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务工岗位,实现了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以上,其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三、创新创建民族特色村镇管理机制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管理机制是保障。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整合住建、卫生、文化和旅游、民宗、宣传等多部门力量,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找准特色村镇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镇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档升级。三是引导村民参与村镇建设。在民族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当地村民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让村民充分享受到村镇建设发展的红利,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少数民族村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宗教侨联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