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县满族博物馆介绍词
发布时间:
2022-05-11
望奎满族博物馆是集中展示满族民间习俗和传世文物的博物馆,于二00九年当年设计,当年建造,当年投入使用。
首先,您看到的这是海东青雕塑。海东青,满州语为‘雄库鲁’,译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美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中才出一只海东青。海东青也是满州族系的最高图腾,它代表了勇敢,正直,坚忍,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满州族精神。康熙皇帝曾经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古代东北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海东青也可谓是“民族之鹰”。
接下来您看到的是清朝中期行军作战使用的战车以及康乾时期的马拉轿车,马拉轿车是王公、贵族、大臣们所乘坐的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相当于我们现在奔驰宝马一个档次的轿车。
下面为您介绍的是满族八旗甲胄像。甲指的是衣服,胄指的是帽子,满族八旗甲胄是满族八旗兵在接受皇帝检阅时所穿的礼服,分为正四旗和厢四旗八套,有黄,蓝,白,红四种颜色,镶边来区分。满族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是由皇帝直接统帅的;其它的下五旗,是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来统帅的。八旗制度不但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工具,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卫边疆和抵御外来侵略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满族的社会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大家这边请。望奎满族博物馆是按照满族的源流,生产,生活,文化,礼仪和信仰六个部分来集中展示的,首先您看到的是我们整个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源流
满族的发展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称肃慎,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到了隋唐的时候,满族先世是以靺鞨名目出现在历史舞台,逐步形成 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七大部落联盟,而居住在南部的粟末靺鞨部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在公元713年建立了满族的第一个地方性政权渤海国。渤海国领土辽阔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兴旺,被誉为海东胜国,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是当时东北比较大的城市,位于牡丹江中游江畔。展柜里展出的有陶罐,陶碗,陶鬲。陶鬲的样子像鼎,三足呈带状,并且中间是空的,也是古代炊具的一种。此外展出的还有铜镜,铁镞。
这里展出的是清朝的炮和炮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接下来我们展览进入到了金王朝。金王朝是女真人在我国东北和北部地区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它博采中原制度,融汇宋辽文化,统治中国半壁江山长达百余年之久。金上京会宁府是金代开国的都城,位于黑龙江阿城市区南二公里处。
画面上大家看到这是金代著名建筑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5米,11拱。八百年来,它饱经风霜,备尝天灾人祸,同中华民族共患难,共命运。 展柜中展出的还有金代行军作战时使用的车轴套子,以及几件装酒的器具,有淄博窑的四系罐,磁州窑的双系瓶,以及契丹长瓶。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大清王朝。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后金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在清王朝存在的296年,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展柜中展出的就是清朝十二位皇帝时期的钱币。这幅图片为大家展现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御用宝剑,宝剑的全长是80.5厘米,剑宽3.1厘米、厚0.7厘米,这也是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馈赠物。前面展出的是葵口铜盆和非常精美的翡翠帽饰。
如果提起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我们大家一定会想到的就是康乾盛世。从康熙到乾隆,一共历经了134年,史称是“康乾盛世”。它不但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而且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贝勒爷有三件宝,扳指、核桃还有笼中鸟。展柜中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件---玉扳指。最早的扳指是用鹿的骨头做成的,戴在左手的拇指上,拉弓射箭的时候可以防止快速射出的箭擦伤手指,到后来有了用金银和玉石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也体现了满洲族尚武的精神。但是由于男人在手指上套个大玉环,对做事的人来说是个累赘;而且随着时代沿革历史变迁,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男子不再尚武,更注重文明和智慧的生活,所以这种属于男人的饰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存在了百余年之久。
前面展出的是宫廷里娘娘,妃子,和格格们绣花用的景泰蓝绣花顶针。
画面上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画像,两位皇帝项上戴的是珊瑚项链,展柜中展出的珊瑚手串。
这是铁甲手套,既是作战时保护手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肉搏时一种非常好的兵器。
接下来展出的是行军作战的勇士们所骑的战马身上的一些马具,有马镫、马鞭子、马嚼子,马鞍子。
这是金代出土的几件行军作战用的炊具,有无耳铁斧,环形铁斧,六耳铁斧以及两件行军锅。
康乾时期,经济和文化方面成就显赫,推动了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时我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制造业产量所占份额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和成果,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画面上就有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丛书从1772年开始,经十年时间编制而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因此称四库。四库全书内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册,保存了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是康乾时期的狮象熏,它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驱赶蚊虫的作用,也是清乾隆年间专供室内陈设使用的佳品。
望奎现有满族乡镇三个,分别是厢白乡,灵山乡,惠七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五分之一,现有厢红七等满族村1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百分之十七,满族人口4。8万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点七,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
灵山古寺坐落在黑龙江省望奎县灵山乡,1923年开始兴建,1927年竣工,东西南北各长196米,共占地面积38426平方米,呈正方形。为松花江以北第一大人文景观。可惜的是,一九四六年土改时,以破除迷信为名,将其拆毁,数十年苦功,废于一旦。展柜里展出的是灵山古寺功德碑残石。
望奎大烟囱座落在厢白满族乡团结村中心屯。所谓大烟囱古城,实际就是康熙初年为清政府所设的一处卡伦,有警,则守兵奉烟为号。
高贤酒业,原名“德裕恒”始建于1909年, “德裕恒”烧锅酒。意思是将这种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精神发扬光大,希望未来的人都能够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四十年代,高贤老酒在新京(长春)评酒会上名列前茅;
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于1996年畅饮高贤老酒,即兴挥毫留下“望奎县高贤酒厂”和“高贤老酒”墨宝。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总理就用高贤酒作为招待宴会的专用酒。
下面的是酿酒时用的木酒桶和具有满族特色的满族服饰。这是酿酒时用的大铁锅。
满族素以射猎著称,长期的狩猎生活,铸就了满族人坚韧不拔、骁勇善战的性格。展柜中展出的有鸡冠壶,瓷囊壶。
满族先世肃慎人,以捕鱼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南北朝时,靺鞨人就到日本海中“捕鱼充食”。到渤海时捕鱼业相当发达。这些是民间保留下来的捕捞工具,鱼刀子、鱼篓、鱼叉等。
满族的先世就从事畜牧生产,养猪是满族传统,号称“其畜多猪”,世代相传。同时,畜牧业已发展到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皆有,“惟马最盛”。大批良马,给满族的“骑射”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马牛的饲养,也促进了畜耕的发展。满族还驯养驯鹿和鹰。满族驯养的鹰有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叫“海东青”。这是灌角,是用来给牲畜喂药所用。展台上摆放的是一件鹿角挂,是用鹿角做成的钉在墙上用来挂衣服用的。前面展出的还有猪槽,劁猪刀子。
采集一直是满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近代改为“人参貂皮鹿茸角”。浩瀚辽阔的崇山峻岭,为满族人提供了取之不尽,采集不完的山珍、山果和药材。这是采集工具:铁剪子,挑筐还有沙金簸箕。
这里展出的是斗,有圆斗和方斗两种,也是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满族的先民肃慎时,就有了原始农业,农业生产真正成规模的是渤海和金代。展柜中展出的是金代出土的一些生产工具,有铁犁铧,镰刀,锄头等等。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和深耕细作,同时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满族素以杂粮为主,金代以后,粮油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出现磨米房、油房、粉房等粮油加工作坊。人们用石碾磨米、石磨磨面、用土豆制粉,用大豆、麻子和苏子加工油料。这是陶仓,是用来存储粮食锁使用的。
满族先人勿吉人已开始使用铁制镞、刀、镰。渤海时冶铁业得到发展,已能大量制造铁制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展柜里展出的有铁铲子,铁钳子,展台上的是虎头墨斗,是木匠用来取直标线用的。
满族自古以来,有编织之俗,用草、柳、桦皮等编织各种鞋、帽、筐篓,种类繁多,工艺精巧。展柜里展出的是纺织编织时用到的一些工具,线梭子,拨弄锤子,纺棒,纺车。
满族的先民以皮为衣,用硝、盐、牛乳等“熟皮”的传统工艺,世代相传。画面上这是制成皮革原料前的几道工序,展柜里这是熟皮子时使用的熟皮刀。
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狗车,爬犁,马,独轮车等都是满族人使用的交通工具。这是马架子,是用来运输东西,放在马背上的架子。
满族先世交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女真建金后,金朝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并发行交钞(纸币),以货币支付进行交易。清朝定鼎北京后,满族的交易方式已逐渐和汉族趋向一致,用银钱直接到市井商贾购买所需物资。这是辽代的铁花钱。这是永衡官贴,相当于今天的支票,以及制作银票时使用的模版。最后这件展品是清朝一件杂货铺的帐册。
这一部分展示的是满族的生活。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非常精美的满族刺绣,有门帘,幔帐套,单被单,枕头顶刺绣和刺绣童帽。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之一,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针代笔,以线带色。而且刺绣作品数量多,品类多绣工精,传世多。
展台上是一件妇女用的烫发夹,。这是清朝年间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时使用的剃头唤子。
展台上展出的是满族女子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品旗头,这是旗袍,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这个就是狐皮袍。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因此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旗袍,满语称“衣介”。这是女子脚下所穿的天足鞋。这种旗鞋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这是旗鞋中最著名的是靰鞡,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满族先世,饮食简单而古朴,三千多年前的隶慎人已经有了烧、煮、蒸等制作食物的方法,形成熟食习惯,入主中原后吸取融合了汉族其它民族的烹饪特长,使传统的饮食日益丰富多彩。展柜中展出的是大纸罐,是用来存储粮食时使用的。这是锡火锅,饮食火锅也是满族传统的饮食习俗之一,长期的狩猎生活形成了满族人在野外就餐的习惯 ,他们把挖来的野菜,打来的野兽放在锅里煮,煮熟之后就开始食用。像我们今天所食用的火锅就是由满族沿袭下来的。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就是烟袋: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这就是当时所用的烟袋,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离不开的,这东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水烟袋,又称水烟壶、水烟管。吸水烟是中国传统的吸烟方式。慈禧太后嗜好众多,有一项是喜嗜水烟,这个就是清朝年间满族人用的水烟袋。这个是水烟袋架。这是吸鸦片用的大烟锅,大烟灯。
这是宫廷送膳的食盒,洗衣服做饭用的大小木盆。
这是金代的瓷枕,清朝前期的木枕,最为精妙的是展台上的这个皮枕盒,表面上看是个枕头,实质上是用来装银票的钱匣子,睡觉的时候把它枕在头下,有保险柜的功效。
这是打苍蝇用的蝇甩子, 是满族人常用的驱蚊工具,现在在我们北方也很常见,是采用天然马尾精心加工编制而成。
这是满族民居的实物展示,有富贵人家用的梳妆台,瓷砖柜,还有柜跑、匣柜,特别是麻花被,现在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少见了。
满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冬季气候寒冷,渤海人发明了火炕,清代已经普遍建造了地面房屋,满族的居舍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格局。现在您在画面上看到的就是满族居舍格局的展示。展柜里展出的是满族人的一些生活用品,有线板子,针线笸箩,以及皂盒。
满族人重视教育,教育子女要读书明理,展柜里展出的是整块的墨以及砚台。像人民艺术家老舍和世界文化名人曹雪芹都是满族人,《骆驼祥子》《红楼梦》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下面展柜里展出的是满人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医书。
在清代的满族同样涌现出众多的书法绘画名家,满族的书法绘画传神细腻。展柜中几幅古画分别是《百虎图》《百鸟图》《骊山避暑图》。《骊山避暑图》,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构图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是清代著名界画大师袁江的代表作。描绘唐明皇杨贵妃避暑游乐的骊山。 图中峻山耸立,云海翻腾,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把雄伟壮阔的山色,富丽堂皇的阁楼与唐明皇,杨玉环等人物融为一体,
这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这幅《清》曾经被伪满皇宫流散,后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同志的努力收到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馆珍存。
满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游艺活动,展柜里展出的有围棋,牌九,鉄象棋,纸牌模具。
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满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像大家前面看到的嫁妆盒,嫁妆罐都是满族女孩出嫁的时候娘家陪送的。画面上这是满族婚礼上的几个步骤,有送亲,迎亲,拜北斗,挑盖头,坐福。
展柜中这是抓周时的几件物品。抓周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仪式,抓周仪式一般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以前进行,大人们把孩子抱起来,在其周围放上大小一致,颜色相同的物品,看孩子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如果他先拿起印章,就表明他长大后必能承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拿起算盘,就表明他一定善于理财,长达后能成为商界巨子;如果拿起笔纸等文具,就表明他一定勤奋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如果先拿起大钱,就表明长大后一定非常富有,能够腰缠万贯。但不管孩子先拿起什么,都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祝愿,祝愿孩子茁壮成长,长大后成为一名栋梁之材。
东北三大怪其中之一就是养个孩子吊起来,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清朝早期在炕上晃孩子睡觉的悠车子,这是把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子,狩猎时代,大人怕不注意的时候野兽把孩子叼跑了,于是就用绳子把小孩子吊在树上,逐渐演化成悠车子。
这是官府用的官谱及民间用的家谱,清朝入关后,满族秉承了汉族修谱的风气,满族修谱多在龙年、虎年,取龙腾虎跃,人丁兴旺的寓意。家谱记是我们研究满族民俗、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展柜中展出的是在祭祀家谱时需要用到的一整套的香炉,香桶及蜡台。
满族是一个以孝为先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后辈人给长者祝寿的习俗。展柜中这是后辈人送给长者的寿帐,中间是寿字,两侧是一幅寿联。寿祝南山尊开北海,悦设东阁酒晋西池。
满族的早期宗教是萨满教。 萨满,通古斯语,其涵义中解译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满族神话中讲萨满地位崇高,因为他会击鼓甩铃,点燃铜蜡台焚香祈祷,用满语吟唱神歌,和诸多的神灵交往,转达人的愿望,传达神的意志, 萨满仪式当中最主要的一项是萨满舞 。萨满舞就是民间的跳大神,大神是男性,是请神做法的,二神是女性,是辅助大神做法的。展柜中展出的是萨满法师所带的面具,所穿的裙子,以及做法事时围在身上的腰铃,击打的抓鼓。这是萨满仪式中祭祀用的神偶。满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对山川树木的无限崇拜,这就是祭树祭天祭神的几个场景。这幅野猪神附体和火花神降临就是萨满在跳萨满舞 的两个画面。
满人入关后仍然保持着萨满祭祀的习俗, 但中原地区的文化环境毕竟不同于白山黑水之间,汉族文化必然要影响满族文化。实际上这种影响早就开始了,特别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已浸入萨满祭祀之中。
这是驱灾保平安用的打表模具以及佛家印制用的天元佛宝模具。这是泥佛,祭祀用品。
满族博物馆的展览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上一页
上一页
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文明路48号 标识码:2312210001 公安机关备案号:23122102000101
主办:望奎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2019-2024 黑ICP备1300596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